融资炒股期限 《食神》28年后,为何再出不了周星驰式“喜剧之王”?

发布日期:2024-10-19 21:16    点击次数:156

融资炒股期限 《食神》28年后,为何再出不了周星驰式“喜剧之王”?

文|裘圣愚融资炒股期限

“黯然销魂者,唯别而已矣。”这是江淹《别赋》里的千古名句。说来好笑,江淹这人后来主要因为“江郎才尽”这个成语而被人提起。而“黯然销魂”这个成语为大家所熟知,却是由于一碗叉烧饭。

这碗大约是影史上最著名的叉烧饭,出自周星驰的经典喜剧片《食神》(1996),此片不仅让后来所有的叉烧饭都“销魂”,也让后来所有的牛丸都“濑尿”。一部电影永久改变了老百姓的日常菜单,仅凭这点,大概就能跻身不朽了吧?

《食神》上映28周年之际,重新修复,全国公映,也是大陆的首次正式公映。宣传语“再笑一场”,细品倒有点感伤。仿佛《食神》重映并不是一次久违的亮相,而是一场迟到的告别。过去几十年里,诸如《食神》或者《国产凌凌漆》《大话西游》《功夫》《喜剧之王》等等一系列周氏喜剧,电视台总是不厌其烦地播放,而我们又总是一不小心又看一遍。

“再笑一场”的意思,约等于“再看一眼”。我们都知道,星爷就算再出新片,也不会是他本人主演。而且毋庸讳言,星爷几部近作的口碑,已经从“我们欠他一张电影票”渐渐变成“他欠我们一张电影票”。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经典,星爷老了其实就是我们也老了。

不过《食神》重映,除了让我们有机会缅怀一下经典,也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契机,让我们得以用后见之明,来回答两个最基本的问题:周星驰到底好在哪?为什么现在的喜剧片再也不能复刻这种好?

周星驰到底好在哪?

今年暑期档以沈腾的喜剧为始,以周星驰的《食神》为终,两代喜剧之王难得“碰面”,彼此的差异显得一目了然。

首先从演员本身来看,周星驰的表演无疑更具有“弹性”。《食神》里他演的斯蒂芬·周,在短短九十分钟里有过四次大起大落。开头,他是不可一世的“食神”,技压群雄,口灿生花。同时也是一个不择手段的卑鄙小人,暗中操纵比赛,享受摧残弱者的变态快感。然而很快,在第二部分,他成了一无所有的落魄者,名誉与饭店双重破产,流落街头,被一帮混混殴打。

再然后,他是东山再起的复仇者,凭借一颗弹性堪比乒乓球的肉丸,有望夺回食神的称号。但一同卷土重来的还有他的傲慢和自私。直到第四部分,他在痛失挚爱、险死还生之后,成了看破红尘的僧人,在厨艺与性格上都返璞归真。

不要小看这起起落落,现在很少有人能写出这样简练明快的故事,也没什么人能演好这样的主角——就像《喜剧之王》里导演对尹天仇的刁难,要无缝衔接不断剧变的人生际遇,非得是个“橡皮人”才能胜任。

周星驰有一张功能堪比金·凯瑞的橡皮脸,能完成各种夸张的表情。但比起脸皮,更重要的是心境。喜剧虽然是夸张,但仍然讲究一个演什么像什么。在《食神》里,斯蒂芬·周的自大与自卑,狂躁与平静,全都令人信服。若没有这点本事,那么整部电影可能会沦为儿戏。

作为对比,当代的喜剧之王沈腾,就没有那么大的弹性,或者应该反过来说,沈腾主打的是一个惰性,始终守着那种“不上不下的尴尬人”的位置。让他演大老板和流浪汉,其实都不太像,或者都像一个中产小市民对于上流和底层的离奇想象。

沈腾的表演似乎正在变得内敛,不那么闹腾,追求一种“冷”的效果,但不变的是,沈腾式主角的脸上,最多的表情仍然是尴尬的苦笑。他通常不是一个改变环境的人,而是一个咬牙承受环境改变的人。

而周星驰式的主角,似乎总有“至尊宝”和“孙悟空”的二象性,小人物是他的底色,但并不是唯一的底色。在成熟期的周氏喜剧里,你很难想象主角的目标仅限于抱得美人或者高中状元(在《大话西游》里,美人与状元的美好生活,仅仅是猪八戒的命运支线),而总是有某个更宏大,甚至更形而上的使命感。《食神》最后,也不是赢得了人间的比赛,而是恢复了天界的神位。

不同于其他的喜剧明星,周星驰的表演极其“不自然”,但是有自己的近乎严格的节奏。这也对应于人物的选择,从来不是苟且地融入这个社会,而是要活出自己的风采——他才不要在这人间当一个“死跑龙套的”,而是要做一个“真正的演员”,对演出怎样的人生,有自己的一套理解。实际上周星驰式的主人公经常是失败者:世俗的生活太残酷无情了,不论主角如何坚定和柔韧都没有用。周星驰的成熟期作品(包括《食神》),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诸如观音、如来这类机械降神,渴望一种只有神佛才能提供的救赎。

周星驰的确把市井趣味提高到了一种哲学高度。最厉害的武器是什么?是折凳。最好吃的大菜是什么?是叉烧饭。武林高手在哪里?隐居在猪笼城寨。如来神掌在哪里?在《儿歌三百首》里,周星驰虽然不甘于平凡的生活——“那和咸鱼有什么分别?”——但对日常生活却仍然怀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喜爱和尊重。

《少林足球》剧照

你很难在别的喜剧片里,看到路人突然开始唱歌跳舞。这与其说是一种歌舞片的遗风或者戏仿,不如说是因为周星驰太知道最平凡乃至卑微的小市民心里,也总有一团火,一支歌,每个人都在等一个引吭高歌的机会,如果生活里没有,那电影就可以提供一下。

我发现好像唯有在周星驰的喜剧里,才能看到一个血肉饱满的市民阶层,而不仅仅是零散的搞怪人物。即使在别的电影里,我们也很少看到配角的完整生活状态,只是贴了一个模糊的“小人物”标签,只是需要搞笑的时候,把他们拿出来一用。

“根本没有食神,或者人人都是食神。”这句脍炙人口的金句,并不仅仅是一个机灵话。他是真心相信普通人自我拯救的潜力,就像在《少林足球》的结尾,所有人都可以是武林高手。这是真正的喜剧:在一笑之中,恢复对于生活的信心。

为什么现在的喜剧

难以复刻周星驰的好?

其实这个问题有一个最简单的答案,那就是天才都是难以复刻的。既然人类不能复刻达芬奇、贝多芬、曹雪芹、卓别林,那么当然也不能复刻周星驰。

那么我们换一个更有趣的角度,为什么好像周星驰自己都无法复刻周星驰呢?为什么他忽然就悄悄退居幕后,不再主演——反而要吃力不讨好地找人复刻自己的演法?

港片是一套高度成熟的流水线,成熟的意思也包含着僵化。去年王家卫拍《繁花》,就有一种意外的喜感,因为他非要拿胡歌复刻梁朝伟的举手投足、唱念做打,台词都是按照梁朝伟国语配音那个调调来的。你看,连王家卫这种香港电影界最不守规矩的异类,最后都难免陷入窠臼,这就是成熟难以避免的僵化,不论是商业片还是文艺片。

《繁花》剧照

如果说王家卫拿胡歌模仿梁朝伟,广大观众大多还可以接受,那么星爷用邓超和王宝强来复刻自己,就显得太别扭了。且不说喜剧天赋上面的差异,你要让一个高手只能用别人的招式,他也必然是很不顺手,实力要大打折扣的。

而既然邓超和王宝强的演技和票房号召力,都不可能赶上星爷本人,为什么星爷就是不肯自己来呢?这实际上并不仅仅是一个选角上面的困境,而是暴露出周氏喜剧内在的矛盾:小市民和大英雄不可避免地脱节。

徐浩峰老师曾经批评香港电影,无底线讨好观众,有“自轻自贱”的倾向。然而恰恰是屎尿屁商业片之王的王晶,在一次采访中道出了周星驰不演的原因:其实就是人到了一定岁数,没法再这样自轻自贱了,“他不能再这样”——王晶说着对镜头做了一个鬼脸,正是《食神》里斯蒂芬·周对大反派唐牛做的那个鬼脸。

周星驰毕竟不是吴孟达,孙悟空毕竟不是猪八戒。这是天生的心气,没有办法的事情。我倒不认为是“星爷”架子大了,而只是累了。前文说到,周星驰的好,就在于他惊人的弹性,然而人毕竟不是橡皮筋,人会累的。《食神》里,斯蒂芬·周用一个月速成少林神功,靠的不是别的,就是反反复复被十八铜人殴打。斯蒂芬·周把挨打转化为神功,正如周星驰把生活的苦涩转化为神奇的喜剧。但是外人恐怕永远无法了解,这种转化需要消耗多少心力。

该股主要指标及行业内排名如下:

看他最近几部作品,《西游降魔》《美人鱼》甚至《喜剧之王2》,其实功架仍在,但疲态尽显。剧情上越发依赖机械降神,而画面上则越发依赖各种特效。特效的确能实现一些真人做不出来的喜剧效果,但是失去了内心的张力,也就流于短视频搞怪的层次。实际上就在不久之前,抖音打着与周星驰合作的旗号,推出的短视频剧《金猪玉叶》,也可以说是有板有眼,但是没有灵魂。失去了周星驰本人的天才演绎,杀猪佬不可能当大英雄。

也许周星驰的疲倦,并不只属于他自己,也许我们正在经历一种精神上的老龄化。像《喜剧之王》开头,尹天仇对着大海高呼:“努力!奋斗!”也许只会引来年轻人的嗤之以鼻——除非电影在这段高呼之后,安排尹天仇就地躺平。李佳琦的口红事件已经证明:现在的消费者最忌讳“不努力”的批评。其实整天喊“躺平”的人,大多数是没有机会躺平的。

《喜剧之王》剧照

我们的生活已经变得太疲倦了,周星驰式活力爆棚的疯子,似乎只能属于过去。现在我们更需要沈腾式的“赖活着”的小人物,苟着,耗着,绷着,绷不住的时候,幻想一下。虽然开心麻花的喜剧,总是被这样那样诟病,但它在票房上的大获成功,或许已经最好地证明自己抓住了当代人的精神需求。

实际上当今时代,好吃的,好看的,好玩的,远比1996年的选择要丰富。但我们很难说比当年更加快乐。我们缺的也许不是下一个橡皮人喜剧天才,而是缺一个松弛的自己。现在大家都说短视频败坏了影视行业,可那不是因为我们只剩这点时间和精力去刷刷短视频吗?

人人都是食神,人人都是高手——周星驰当年的美好祝愿,今日听来倒让人有些压力山大。人人都是高手,意味着竞争无比激烈,凭什么这碗叉烧饭属于你,而不属于我?当代打工人,不再像《食神》里用牛丸打乒乓的庙街群众,倒有点像那个牛丸本身,从“好吃”一直卷到“好玩”,面对来来回回的击打,再累也得弹得起来。

如果让我来写《食神》重映的宣传语,我会把“再笑一场”换成“吃点好的”。落肚为安融资炒股期限,谈别的就有点太销魂了。



下一篇:没有了

热点资讯

融资炒股期限 《食神》28年后,为何再出不了周星驰式“喜剧之王”?

文|裘圣愚融资炒股期限 “黯然销魂者,唯别而已矣。”这是江淹《别赋》里的千古名句。说来好笑,江淹这人后来主要因为“江郎才尽”这个成语而被人提起。而“黯然销魂”这个成语为大家所熟知,却是由于一碗叉烧饭。 这碗大约是影史上最著名的叉烧饭,出自周星驰的经典喜剧片《食神》(1996),此片不仅让后来所有的叉烧饭都“销魂”,也让后来所有的牛丸都“濑尿”。一部电影永久改变了老百姓的日常菜单,仅凭这点,大概就能跻身不朽了吧? 《食神》上映28周年之际,重新修复,全国公映,也是大陆的首次正式公映。宣传语“再笑...

相关资讯